- · 《新疆中医药》栏目设置[08/03]
- · 《新疆中医药》投稿方式[08/03]
- · 《新疆中医药》征稿要求[08/03]
- · 《新疆中医药》刊物宗旨[08/03]
浅谈闽台中医药文化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在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后,发现闽台两岸的中医文化颇为丰富,药材交流频繁,两岸的中医生都身怀过硬的医技,不仅仅治病救人,还将医学传承给下一代,让中医文化,中医技能万古永
在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后,发现闽台两岸的中医文化颇为丰富,药材交流频繁,两岸的中医生都身怀过硬的医技,不仅仅治病救人,还将医学传承给下一代,让中医文化,中医技能万古永流传。本篇文章将从闽台两地的中医药发展史,现如今中医的发展环境,发展建议等方面进行行文。
不同时期闽台两地中医发展交流概况
晚清时期闽台两地的中医文化交流
西方用先进的火炮和航海技术,打开了清朝“闭关锁国”的大门,促进了中国同外国的生活军事文化政治交流,在这个大环境下,闽台两地的交流也更为频繁。由于福州马尾船政学院的创建,促进了海上交流的往来,闽台两地的医学人员得以互通有无,由于台湾的药材资源相对匮乏,大陆的许多药材商都将福建的地骨皮,铁皮石斛,金线莲等特色药材销往台湾。沈葆桢等人也在台湾从政,由于通商口岸的开放,福建的许多中医生到台湾求生活,过日子,范元成就是服务台湾医疗卫生的代表之一。他从小对中医学有极大的兴趣,精通外科,治病救人丝毫不马虎。因此,得到台湾民众的大力认可[1]。还有一些泉州的中医师,带着怀着仁心,带着仁术去研究台湾的风水环境,治病救人,不图回报。泉州南安的郭严明就是其中一个典范。他们在行医过程中,也将自身的医学分享给台湾民众,将大陆的医学理念和台湾的医学观念加以融合。诸如药签,咒禁等民间疗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还有许许多多的福建中医都到台湾行医,成为闽台中医药文化交流的主力。
台湾人素有一颗好学之心,他们怀着对中医的向往,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来到福建学习,如出生在台湾嘉义的罗俊,1895年因为抗日战争的失败了来到了福建的天柱岩,行医济世,学习福建的医药文化,台湾虽然盛产樟脑,硫磺,但他对福建的道地药材有着浓厚的兴趣,人参、大黄、阿胶等都是他研究的对象。在台北港的出生女中医郑阿吴对福建中医的影响更为深远[2]。1895年后,她跟随父亲赖导莆田的秀屿生活,由于其家传医术精湛,她担任乡里的接生婆,深得大家的信任,并且还擅长治小孩子的惊风遇寒,对妇科病颇有造诣,受到了村里人的爱戴和尊敬。这些民间医生成为了闽台中医药文化交流的重要片段。
民国时期闽台两岸中医文化交流
民国伊始,西方的各种思潮已经大量的涌进中国。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受到了强烈的排挤和打压。袁世凯执政期间甚至还提出废止中医,停用中药的政策,伪国民政府的汪精卫不仅仅不允许中医生执业看病,就连药店都限制开张,这极大的阻碍了中医事业发展的进程。对此福建人民没有在政府的打压下屈服,放弃我国的优秀而又独特的中医文化,积极的创办各种和中医有关的院校、报刊等。努力和新文化运动相抗衡,虽然在众多的中医爱好者的努力下,中医没有被埋没,但还是与广大的劳苦大众产生了一定的间隙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台湾社会的中医药也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[3]。但是台湾中医药界人士没有坐以待毙,也进行了相应的运动和西方的医学思潮相抗衡。如中医界人士向当时占领台湾的日本议会提出《复活汉医生制度请愿书》,虽以失败告终,但是中医爱好者依旧继续发行《台湾皇汉医报》继宣传闽台两地的中医文化,从中医药给两岸民生带来的福祉上广为宣传,并且医药双轨并行,大力发展中草药,林林总总的各色药店药材厂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,日本为了提升经济效益,极大的纵容民间中药材走私,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药的发展。
虽然日军对两岸人员的来往监视极为密切,但仍有不少的闽医入台或者台医入闽的现象发生。如上杭的陈景岳在历尽千辛抵达基隆后,便在那儿行医治病救人,将自身的中医水平结合台湾的中医文化,保障了当地老百姓的健康。即使在当时中医受到大力打压的局面下,台湾人民对中草药的需求仍然没有因此而下降。 作为台湾中药材贸易枢纽中心的福建依然保持重要地位,两岸的贸易总量自始至终保持在一定的高度[4]。
民国时期,福州作为福建省最大的农产品土特产出口口岸,重要的商品交易市场,中药材交易的活跃度位居全省前列。厦门、泉州作为几个重要的通商口岸,还成立了专门管理药材进出口贸易的协会,其协会所办理的货物包括各种各样的药材,不仅仅有生活常用的香料、肉桂等,用于美容护肤的珍珠、琥珀也不少。由于闽台两岸走私贸易地点的极多,每天几十上百艘的轮船在台湾海峡频繁来往,每月的交易总额达到了四五百万,其中中药材的贸易量占比稳居前三,在这种情况下,使得中医药能够夹缝中平稳发展。
文章来源:《新疆中医药》 网址: http://www.xjzyyzz.cn/qikandaodu/2021/0222/706.html